close

  近日,河南信陽市浉河區政府官網刊登的一篇謳歌拆遷工作的文章,引起不少網友的關註。在這篇文章中,浉河區委書記稱拆遷工作人員是“最可親、最可敬、最可愛、最可歌、最可頌的人”。而與此同時,有網友發帖稱,在浉河區的這次拆遷中,他家遭到野蠻拆遷,父母還被打倒在地。(4月16日《南方都市報》)
  隨著中國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各種和城鎮化有關的話題和社會現象非常多,其中拆遷應該是這些社會話題里最具有爭議和衝突的現象。因為地方政府在拆遷補償以及後續的居民生活安排方面存在各種缺位或者越位,再加上老百姓的維權意識也日益強烈,所以拆遷的難度越來越大,拆遷產生的利益糾紛層出不窮,拆遷的代價越來越沉重,相關政府部門負責拆遷的工作人員工作難度加大,這是不爭事實。
  因為拆遷難度大,個別人要價高,而且對抗拆遷的手段翻新,所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眼裡,對待這樣的“釘子戶”就得採取“釘釘子”的手段——要硬,要快,要狠。不能給對方以喘息機會,採用強制手段,將被拆遷戶帶至隔離區域,然後把對方的房產用推土機推平,只要房倒屋塌,後續的維權和抗爭,自然有多重辦法來對付。
  所以,目前的拆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上述場景,這一方面是因為媒體以及微博等自媒體的發達,個別案例能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給大家造成誤導,好像所有的拆遷都要有如此“輔助”的暴烈手段;另一方也是因為現實中確實也存在這樣粗暴的工作方法,所以從事拆遷工作的人可能和從事城管這個職業的人都有一樣的社會評價,那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是為維護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利益而充當強制拆遷“急先鋒”的人,所以很多人對這個群體沒有什麼社會好感,這也符合正常的社會評價機制。當一個人不是具體瞭解某個行當的時候,這個職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想要獲得較好的社會評價很難。
  之所以鋪墊這麼多,其實筆者是想說,在這樣一個拆遷人員普遍社會評價滿意度不高的前提下,一個區委書記在公開場合撰文謳歌拆遷隊員是“最可親、最可敬、最可愛、最可歌、最可頌的人”,似乎和當前的社會大語境太不符合,容易犯眾怒,所以筆者認為這位區委書記說這樣的話來肯定拆遷工作成績有點太個人化,所說的話不是太得體。
  另外,也真的有網友發帖證明瞭區委書記對拆遷人員的評價是不准確甚至是錯誤的,因為有網友發帖稱,在浉河區的這次拆遷中,他家遭到野蠻拆遷,父母還被打倒在地。如果情況真的屬實,那這“最可愛的人”的稱號不但不應該屬於這個群體,還應該受到工作紀律的處分。
  “最可愛的人”曾經特指人民軍隊的戰士,如果說搞強拆、毆打別人年邁父母的人都配這個稱號了,我們是不是可以懷疑這個時代有點“太二”了ㄍ趵觶�  (原標題:脫離現實語境下的“最可愛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jmm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